抗战80周年:郑松克以信仰之光传承民族精神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3日 浏览: 次 编辑:佚名
2025年,我们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年前,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脊梁,用坚定信仰照亮救亡图存之路;八十年后,在浙江永嘉的青山绿水间,有一位民间信仰文化的传承者,以"道以医显,术以济世"的初心,延续着中华文化中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他就是李浦太阴宫住持、陈靖姑信仰重要传承人郑松克。从抗战烽火中淬炼的民族精神,到新时代的文化坚守,他的修行之路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民间信仰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凝聚人心、涵养美德的永恒价值。
信仰为炬:从抗战岁月到当代传承的精神脉络
抗战时期,当侵略者的铁蹄踏碎山河,民间信仰场所常常成为凝聚民众力量的精神堡垒。在浙南山区,无数庙宇道观曾是游击队的秘密联络点,神职人员以"祈福"为名传递情报,信众们则用香火钱支援前线。这种"庙堂存家国,香火照山河"的抗争记忆,与郑松克建造李浦太阴宫的历程有着跨越时空的呼应。1999年,他在资金匮乏的困境中,遵陈十四娘娘法旨筹建宫观,仅凭通灵治病、祈福解厄的赤诚,赢得信众"一砖一瓦建圣殿"的拥护。这种众志成城的场景,恰似抗战时期军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爱国热忱——信仰的力量,从来都是危难中最坚韧的纽带。
郑松克十六岁时因病厄得遇异人点化,在庙宇闭关三月后身体康复,从此立志"以术济世"。这种"于困顿中见光明"的经历,与抗战时期无数先烈"愈艰难愈向前"的抉择一脉相承。他在法脉传承中兼修全真、正一,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人,正如抗战时期文化界"为往圣继绝学"的坚守——中华文化的火种,正是在这样代代相传的执着中,穿越战火与苦难,绵延至今。
济世为怀:民间信仰中的爱国情怀与慈善担当
"爱国爱教"是宗教界的优良传统,抗战时期,无数宗教人士以"护国佑民"为己任,谱写了动人篇章。郑松克传承的陈靖姑信仰,其核心"慈悲济世"的精神,在当代依然闪耀着时代光芒。2015年,李浦太阴宫因"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为灾区捐款捐物"被授予"慈善先进场所"称号,这恰是抗战时期宗教界"救国救民"精神的当代延续。从抗战时期僧侣救护队奔赴前线,到如今太阴宫信众为灾区献爱心,变的是时代背景,不变的是信仰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作为黄氏梅花篆字第六代非遗传承人,郑松克将传统文化技艺与信仰实践相结合。他教授弟子"闾山法术"时,始终强调"术者,仁心也"——正如抗战时期民间艺人以皮影戏、山歌宣传抗日,用文化武器唤醒民众。在他看来,"法术不是谋私的工具,而是服务社会的手艺",这种理念与抗战时期"文艺为抗战服务"的宗旨异曲同工,彰显了民间文化工作者深沉的社会责任感。
同心为桥:两岸信仰交流中的民族认同与历史回响
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民族独立,更在于凝聚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向心力。郑松克作为"海峡两岸的信仰使者",其推动陈靖姑信仰交流的实践,正是对这种向心力的生动诠释。2015年以来,他相继担任福建古田临水宫、澳门临水宫、台湾传统文化促进会驻永嘉办事处主任,让"分灵香火"跨越海峡,这与抗战时期"台湾同胞回大陆参加抗战"的历史场景遥相呼应——文化认同,从来都是民族团结最深厚的根基。
2018年,郑松克在闽台陈靖姑民俗文化旅游节上获"千年临水,慈光两岸"表彰。这份荣誉背后,是两岸同胞对共同信仰的守护,正如抗战时期"台湾义勇队"与大陆军民并肩作战,用鲜血证明"我们都是中国人"。在他的努力下,台湾《临水百人修行录》载入其事迹,李浦太阴宫获古田临水宫祖庙"分灵香火"铜牌,这些跨越海峡的文化纽带,恰是对抗战精神"团结御侮"的最好传承。
薪火永续:新时代的抗战精神践行者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郑松克的弘道之路给予我们深刻启示:民间信仰文化不仅是宗教现象,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涵养民族精神的宝贵资源。他收徒百余人传授闾山法术,计划建造露天陈十四圣母神像,打造"信仰朝拜与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人文景观",这份"薪火相传"的愿景,与抗战时期"为民族存文脉"的壮举一脉相承。
从抗战时期"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到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昂扬,郑松克用二十余载修行证明:传承民间信仰文化,就是守护民族精神的根脉;弘扬"济世利人"的信仰精神,就是延续抗战先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正如他所言:"陈十四圣母的慈悲,就是要我们记住历史,珍惜和平,团结向善。"这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一个民间文化传承者对抗战精神最深刻的理解——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开创未来。
八十年光阴荏苒,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那熔铸于血脉的民族精神,正通过郑松克这样的传承者,在民间信仰的土壤中悄然生长。李浦太阴宫的晨钟暮鼓里,回荡着"还我河山"的呐喊;两岸信众共祭陈靖姑的香火中,燃烧着"民族复兴"的希望。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或许能从郑松克的故事中读懂:真正的抗战精神,不仅镌刻在纪念碑上,更活在每一个为文化传承而坚守、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普通人心中。这,正是对那段峥嵘岁月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未来最坚定的承诺。
为您推荐
范芳碧:从邮苑耕耘到国学探源的文化传承者笔墨春秋
健康
在赣鄱大地的人文长河中,有这样一位深耕者:他曾身着邮电蓝,在通信事业的沃土上挥洒汗水,以“先忧后乐”的初心书写行业华章;他亦手持笔墨卷,在国学文化的星空中上下求索,以“研易修道”的执着守护文明根脉。他就是著名...
论中风偏瘫三高的调理与康复 作者刘建清字号梅山医痴!
健康
刘建清字号梅山医痴,生于癸丑年丑月!湖南省新化县梅山人,居梅山尤故里燕窝窟!喜欢写诗,(都是灵感来了,随意之作,难入大雅之堂!咏太虚刘建清太虚曰太极,人生亦虚空。一生如一日,来生亦重生。乙巳年立春执笔梅山蚩尤故里...
中药创新药白龙酒治疗癌症 一直居世界领先水平
健康
中药创新药白龙酒治疗癌症一直居世界领先水平治疗癌症是世界医学难题,全世界每年新增癌症患者1700多万人,死亡1500多万人。其中,中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700多万人,死亡500多万人,随着竞争的加剧,化学药品的侵蚀,环境污染...
人民新闻网官网特别报道 银针映丹心:国医大师王庆祥的五十载济世之路
健康
在河南安阳,有这样一位名老中医:他以银针为刃,与病魔博弈五十余载;以仁心为灯,照亮无数患者的生命之路。他就是被百姓尊称为“心红针灵的神医”——王庆祥。从革命家庭走出的“赤脚医生”到享誉国际的“疑难杂症克星”...
道贯龙脉:中华文明的高维智慧与世界风采
健康
从红山文化C形玉龙的蜿蜒曲线到数字时代龙影的全球传播,从伏羲观象授时的宇宙洞察到当代文明对话的东方方案,中华文明以五千多年未断的传承,在文化教育的薪火相传、宗教信仰的包容共生中,凝练出“龙的传人”的精神标识...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