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针通络传非遗 丹心济世贺华诞——记中医针灸浅筋膜非遗传承人邓国珍女士的国庆献礼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30日 浏览: 次 编辑:佚名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我们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76周年华诞。76载风雨兼程,76载砥砺奋进,在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阔征程中,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始终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以千年智慧守护着亿万人民的健康。从《黄帝内经》的典籍传承到青蒿素的现代突破,从民间诊室的望闻问切到国际舞台的中医热,一代代中医人以“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坚守,为中医药事业注入时代活力。以针灸为器、以丹药为方,在四十年行医路上书写“但愿天下人无病”的医者初心,用岐黄薪火点亮健康中国的时代画卷,为国庆献上一份来自中医人的赤诚答卷。
从16岁拜师学艺到如今培养200余名传承人,邓国珍以"一根银针"传承非遗技艺,用"医者仁心"守护百姓健康,在针灸浅筋膜领域开创"辨筋施治""循膜通络"的独特疗法,累计治疗患者超15万人次,让古老的中医针灸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彩,成为中医药非遗活态传承的典范。
一、传承有道:从"筋针传人"到"非遗守护者"的坚守之路
"浅筋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更是针灸疗效的关键靶点。"邓国珍在工作室展示着她珍藏的清代《筋膜经络铜人图》,这幅泛黄的图谱承载着她与针灸浅筋膜疗法的不解之缘。1977年,16岁的邓国珍拜入针灸名家李墨林门下,成为"李氏筋针疗法"第四代传人。"师傅教我的第一课就是'摸筋辨病',用三个手指在患者身上寻找筋膜结节,'如按琴弦,应手而动',这是浅筋膜针灸的精髓。"她回忆道,为掌握"手感",她每天在自己身上练习指力3小时,三年间手指磨出厚茧,终于练就"一触即知筋结位置、力度、性质"的绝活。
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邓国珍系统梳理浅筋膜理论体系。她发现传统针灸多注重"穴位"而忽略"筋膜",于是提出"穴位是点,筋膜是线,经络是面"的创新观点,认为"十二经筋"实质是浅筋膜的解剖学基础。通过解剖学研究与临床验证,她绘制出包含12条主筋膜线、36个关键筋膜节点的《人体浅筋膜全息图》,明确"筋结"形成与颈肩腰腿痛、内分泌失调等疾病的对应关系,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筋膜理论变得可视化、可操作。2008年,"中医针灸浅筋膜疗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邓国珍作为代表性传承人,承担起整理古籍、录制技艺影像、培养传人的重任。
抢救性传承成为她近十年的工作重心。她走遍全国28个省市,寻访散落在民间的筋膜针灸老艺人,收集到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筋膜针具23套、手抄秘本17册,其中明代《金针秘传》中关于"浮刺法""合谷刺法"的记载,为现代浅筋膜针刺角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些老物件是活化石,记录着前人的智慧。"邓国珍在非遗展厅介绍道,她建立的"浅筋膜针灸数字博物馆"已收录各类文献资料5000余件,通过3D建模技术还原古代针刺场景,让非遗技艺"活起来"。更令人动容的是,她将自家老宅改建为"筋针传承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年均接待参观者超万人次,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守正创新:从"古法筋针"到"现代诊疗体系"的突破之路
"传承不是复制,创新不能离宗。"这是邓国珍常对弟子说的话。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她既要求学生背诵《灵枢·经筋篇》等经典,又鼓励他们学习解剖学、生物力学等现代知识。2012年,她首创"浅筋膜三层针刺法":浅层用"毛刺法"松解皮下筋膜,中层以"关刺法"疏通肌筋膜,深层施"合谷刺法"调节深筋膜,配合"动态留针"(留针时活动患部),使颈肩腰腿痛的治愈率从65%提升至89%。这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相关论文发表于《中医杂志》《针灸临床杂志》等核心期刊。
智能化诊疗设备的研发彰显科技赋能非遗的力量。邓国珍带领团队与中科院合作,开发出"浅筋膜超声定位仪",通过高频超声实时显示筋膜层次与筋结位置,解决传统"摸筋"主观性强的难题。在她的工作室,记者看到医生用该设备为颈椎病患者定位"斜方肌筋膜结节",针刺后即时超声显示结节缩小50%,患者当场感到颈部活动度增加。"这不是取代传统触诊,而是让'筋结'看得见、摸得着、测得准。"邓国珍解释道,该设备已在全国30家中医院推广使用,惠及患者超5万人次。
针对现代人亚健康问题,她创新推出"筋膜调理四步法":第一步"触诊辨筋",第二步"温灸松筋",第三步"针刺解筋",第四步"导引活筋",配合自主研发的"筋膜放松操",在办公室人群中广受欢迎。某互联网公司员工王女士分享体验:"长期伏案导致肩背僵硬,做了三次调理后,手臂上举角度从120度恢复到180度,睡眠质量也明显改善。"这套疗法被纳入《国家亚健康防治指南》,成为中医"治未病"的特色技术。更值得关注的是,邓国珍将浅筋膜疗法与现代康复医学结合,开发出"脑卒中后筋膜康复方案",通过针刺"手三阴经筋"配合运动疗法,使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时间缩短40%,相关成果获国际康复医学大会创新奖。
三、仁心济世:从"临床圣手"到"健康中国"的践行之路
"银针虽小,承载的是生命之重。"邓国珍的诊室墙上悬挂着"仁心仁术"的匾额,这是患者对她最好的褒奖。从医40年,她始终坚持"三不原则":不夸大疗效、不滥用贵药、不拒绝贫困患者。1995年,她在甘肃义诊时遇到一位患"面肌痉挛"的贫困老人,因无钱治疗导致眼睑闭合不全。邓国珍连续21天为老人施针,采用"浅筋膜透刺法"从地仓透颊车,配合艾灸,最终使老人面部抽搐消失。"邓医生不仅没收诊费,还送我膏药,这份恩情我记一辈子。"老人后来送来的锦旗至今挂在诊室最显眼处。
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邓国珍的浅筋膜疗法屡建奇功。2003年非典期间,她提出"刺络放血+筋膜艾灸"预防方案,在社区推广后使密切接触者感染率下降60%;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她研发的"筋膜扶正防疫灸"通过热力刺激大椎、肺俞等穴位的浅筋膜,增强机体免疫力,被列入《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临床指南》。"浅筋膜是人体的第一道免疫屏障,激发其功能就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她在抗疫一线培训基层医生时强调。
非遗传承的"邓氏模式" 影响深远。她创新"师带徒+院校教育+社区推广"三维传承体系:在中医药大学开设《浅筋膜针灸学》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非遗传承工作室",培训基层医生;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让中小学生体验针灸铜人、制作艾条。目前,她已培养国家级传承人5名、省级传承人28名,学员遍布全国及海外12个国家。摩洛哥医生阿米尔跟随她学习三年后,在卡萨布兰卡开设中医诊所,"邓老师教我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天人合一'的中医思维,现在当地患者排队找我做筋膜针灸。"
2025年国庆前夕,邓国珍发起"千名医师传承计划",计划三年内培训1000名基层医生掌握浅筋膜针灸基本技法,重点面向革命老区、边疆地区。"中医药非遗保护不是把技艺锁进博物馆,而是要让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她在启动仪式上动情地说,"我要在有生之年,让更多人受益于这门古老技艺,这是我对祖国最好的祝福。"
结语:银针映初心 非遗谱新篇
从青春韶华到两鬓染霜,邓国珍用40年光阴诠释了"传承者"与"创新者"的双重使命。她以"一根银针"传承千年非遗技艺,用"一双妙手"守护百姓健康,凭"一颗丹心"践行医者使命,在中医针灸浅筋膜领域书写了从"抢救性保护"到"创造性转化"的精彩篇章。在共和国76周年华诞之际,这份凝结着传承智慧与创新力量的"健康大礼",不仅是对中医药文化的最好致敬,更是对"健康中国"战略的生动实践。
正如邓国珍在《浅筋膜针灸大成》序言中所写:"筋膜如江河,气血似水流,银针为舟楫,渡人离病苦。"这位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恰似一根银针,深深扎进中华文化的沃土,在新时代的脉搏中,奏响传承创新的华彩乐章,为伟大祖国的生日献上最赤诚的祝福。
为您推荐
国产豪华新标杆!首位仰望U8L车主孙永军提车,见证中国智造崛起
健康
2025年9月30日,杭州滨江仰望中心内,暖金色的灯光与一辆金色仰望U8L交相辉映——车身采用专属金属鎏金车漆,在光线折射下呈现出从浅金到暖橙的渐变光泽,如同将落日余晖凝于车身上,现场嘉宾与工作人员的掌声此起彼伏,瞬...
76载初心如磐:“雷锋医生”宋东海以中医康养书写时代担当
健康
与共和国同频共振的奋斗足迹76载山河巨变,中国从百废待兴到繁荣富强的伟大跨越中,总有一些平凡身影,以矢志不渝的奋斗书写着不平凡的时代注脚。在甘肃张掖,59岁的宋东海用42年的人生轨迹,勾勒出一幅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
《医览中秋 书写国庆》专题报道 著名中医---李太秀
健康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中华大地迎来了举国同庆的国庆佳节。当五星红旗在神州各处迎风招展,我们在礼赞祖国76周年辉煌成就、展望民族复兴未来的同时,更需回望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深厚根脉。七十六载风雨兼程,七十六年春华秋实...
与共和国同岁的中医坚守者:吴文成医师的七十余载济世路——建国76周年特别报道
健康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我们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76周年华诞。76载风雨兼程,76载砥砺奋进,在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阔征程中,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始终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以千年智慧守护着亿万人民的...
银针通络传非遗 丹心济世贺华诞——记中医针灸浅筋膜非遗传承人邓国珍女士的国庆献礼
健康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我们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76周年华诞。76载风雨兼程,76载砥砺奋进,在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阔征程中,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始终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以千年智慧守护着亿万人民的...
热门新闻